10月28日,商务部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产业竞争力论坛,全国政协委员、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演讲。现摘要刊登,供学习交流。全文如下: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总量占国内整个装备制造业的2/3以上,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是拉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
一、中国机械工业60年成就举世瞩目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完整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建国以来的60年,中国机械工业平均年增长17.86%,改革开放的30年年均增长19.6%,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长速度。2008年,共完成总产值9.07万亿元,为1949年的1.6万倍,为1978年的80多倍。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一五”初期为5%,2008年达到18.28%,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居重要地位。
——国际地位持续提升,重要产品位次稳步提高
中国机械工业在世界机械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建国初期的20位以后,文革前的第9位,提升至目前的前几位。许多重要产品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大中型拖拉机、内燃机、混凝土机械、铲土运输机械、摩托车等,跃居为世界第一位。中国对世界汽车新增产量的贡献率达32.79%,居各国之首。发电设备自2004年以来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产品水平稳步提高,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解放初期,中国农业、冶金、矿山等机械基本为空白,现已研制出一大批高水平的产品,不但结束了主要依靠进口的历史,并已大量出口海外,电力装备还创造了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国内占比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现在的6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正在转变
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机械工业东、中、西部的地区结构也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调整。同时,重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行业兴起。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装备发展迅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新的发展趋势。
——产业形象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机械产品出口总额,2008年达到2425亿美元,是1978年的900倍,从净进口国变成为净出口国,出口额居世界第三。据联合国贸易统计,中国对世界机械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贡献率,从1988年的4.57%提高到2007年的16.15%。同时,积极利用外资与扩大对外开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60年变迁,向世人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机械工业60年辉煌,告诉了人们一个不破的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中国机械工业振兴任重道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着力解决机械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
目前,中国已进入世界机械制造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中国机械工业的产品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大型成套设计能力和基础关键零配件的制造能力;国内市场需要的相当一部分高端机械产品仍依靠进口;至今尚无中国机械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总体看,中国机械工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尚不具备与制造业强国竞争的实力,中国机械工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着力解决产业深层次的矛盾
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产品自给率已超过80%,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产业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严重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掩盖的部分产品重复建设与分散布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面对现实,中国机械工业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迎头赶上。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中国机械工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尚有差距,特别是热加工工艺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明显高于工业发达国家;中国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一直处在26%上下,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同时,受管理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影响,机械工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一年仅为2次,而库存率在20%左右。另外,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种种因素,使得机械工业销售利润率近几年一直在5%上下徘徊。因此,着力改变低效率、低效益运行状态,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内涵式发展方式,是中国机械工业长期的重要任务。
——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中国机械工业要抓住有利时机,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各类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技术、新兴产业,坚持走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发展节能降耗型产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重要举措,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着力推进经济运行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9年以来,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逐月平稳回升趋势明显,并较全国工业平均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但内外部经济环境严峻复杂,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积累,不确定的因素增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于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20%左右的中国机械工业,短期内难以期待外需对增长有积极贡献。因此,要保持中国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实现全年产值增长12%以上的预期目标,需要全行业继续共同努力。
三、中国机械工业振兴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今年以来,国务院陆续下发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两个规划”),提出了中国机械工业近三年调整和振兴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了中国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机械行业职工为之奋斗的愿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