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现在热轧钢管高库存风险向钢厂转移,钢厂渐渐逼向亏损线上,市场的目光也“盯”住钢厂,普遍的看法是:释放钢市风险的根本出路是“钢厂减产”。
在与一些研究人员讨论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处于市场调整的“紧要关头”时,钢厂往往选择“硬扛”,而不是主动调节。虽然“以销定产”说了好多年,一些“老资格”的“老钢铁”称之为说了“起茧”的问题,但就是没有落实的动力。
据业内专家分析,“硬扛”现象的背后是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问题,由于行业分散,竞争过度,“谁都知道应该减产,但谁都不愿先减产”,先减产吃亏,先减产就会失去一块市场份额;二是行业门槛不一致的问题。中小钢厂人工、环境、资源等成本较低,有一个不合理的“边际”空间,钢价“嵌进肉里”它还能赚“最后一分钱”;三是行业周期性波动频繁,“振幅大、波段短”,即使钢价大落,“打得市场好痛苦”,但一般情况下1个月、2个月就过去了,“忍一忍、挺一挺、扛一扛”就成了惯性思维。
目前还是这种情况,“谁都认为钢铁应减产、连钢厂自己也知道要减产”,但实质性的减产举动还是“不多见”。只有钢厂真正感到库存“涨得要爆棚”,下游订单拿不到,每吨产品亏损300元以上,才会认真想一想实质减产的问题。但这种心态下的减产,依然是被动的“去库存”。
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其实,金融危机初期,国内钢厂第一次有了“调整看不到底”的感觉,在“前途茫茫”之中,只能“从自身做起”,调节供求,形成新的市场理念。后来,宏观经济很快复苏,这种机制上的转型没有完成,“忍一忍、扛一扛”的思维定式又“故态复萌”。
友情链接:http://www.guoshengg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