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对于工业发展有着深入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指出,实体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格外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蓄积与提高,是必须建立在其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当前,美国正遭受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风暴的侵袭,社会各界对于美国经济将由此走下坡路争论不已。吕政认为,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但这只是短期的,美国的实体经济基本面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他认为,这正是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支撑作用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前100强里美国企业有31家,而在1998年是38家。此外,美国在炼油、化工、飞机制造、集成电路、软件、医药、航空航天、原子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仍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金融危机不会动摇美国的实体经济基础,特别是科技力量。吕政指出,当前美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只占其技术来源的5%,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依然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依然是一个工业生产强国、现代化农业强国。
吕政指出,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这是由美国的金融货币制度实体经济决定的。就此而言,包括欧盟、中国在内,现阶段不可能替代美国,进而从根本上颠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形成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吕政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要建立在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之上,而不能依靠资本市场来发展壮大本国的竞争实力。
企业发展条件发生变化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既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来推动经济的健康、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重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和所面临的矛盾。
吕政认为,中国已经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然而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据介绍,这种供需矛盾在今年上半年之前一直比较大,最近才有所缓和。他指出,虽然国际原油、铁矿石价格纷纷下跌,但中国资源长期供需紧张的趋势没有改变。目前,中国工业的现状是仍处在重化工业加速的过程中,重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而轻纺工业只占31%,这也是造成资源供需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的工业结构特点、人口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据统计,1990~2005年我国人口只增长了14.35%,但能源、发电量、钢材、水泥的消费量却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它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吕政认为,在这样的资源供给约束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不可逆转,其结果必然是造成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与此同时,由于下游企业产品产量普遍供大于求,为此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已经很小。当前,我国机械加工和轻纺等行业的平均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高的可达85%左右,低的在70%以下,两端挤压使得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吕政指出,随着我国对三农政策的调整,近年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不断增加。而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07年国有企业的平均工资上涨了130%。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企业若把工资水平长期压制在社会必要劳动(即劳动力维持自身再生产及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而购买必须生活资料的费用支出)之下,则将很难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吕政指出,当前中国企业的发展已进入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阶段。在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之后,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调整原有的低成本战略,来培育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或者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