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十大看点展望工程机械行业,今年机遇大于风险 2008年已经过去,这一年留给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喜大悲的确值得回味。面对2009年,众多不确定因素使行业更显迷茫。但机遇大于风险是业内公认的观点,而如何理性地应对当前局面,将成为中国优秀工程机械企业的试金石。
何时回暖?
经过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结束了近两年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迎来一轮低位调整时期。市场何时回暖?无疑是所有人心中最大的疑问。而这既取决于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将何时见底,更要看国家出台的拉动内需政策何时见效、效果多大。由于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上端,则必将较早地感受到政策的暖风,未来市场转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业内普遍的预测是,最快也要等到2009年第二季度之后方见分晓。
可喜的是,2008年末,直接带动工程机械采购的房地产、采矿业、基础建设这三项总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其中,矿业和基建新开工项目数量大幅反弹,环比增速高达28.8%和16.5%,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也再次呈现正增长,主要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增速出现回升迹象。这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对工程机械的贡献比重较大,它的未来走势将成为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需求能否回暖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铁效应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再次冲击全球经济。无论是巧合还是定论,工程机械行业流传已久“三年一小调,十年一大调”的说法再次得到应验。1998年,国家启动高速公路建设,对工程机械的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一批铁路建设项目上马再次对工程机械构成极大利好。能否成功搭上高铁顺风车,成为工程机械行业2009年可否完成绝地大反击的重要一环。
在众多基础建设项目中,铁路投资是带动增长最大的一项,相当于水利、城市公交和道路投资的两倍。除了使用大量的专用设备外,对旋挖钻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设备的用量也较大。据测算,京沪高铁对工程机械的采购额占总投资的10%左右。如果有关部门之前公布的未来3年内全国铁路基建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的规划得以兑现,那么用于采购工程机械设备的资金就有可能达到3500亿元,这是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全年销售总额的1.6倍。
灾后重建
除了拉动内需政策带来的市场,四川灾后重建无疑是另一个受工程机械行业关注的焦点。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后半年开始,四川省已经逐步成为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国内最大买家。
2008年5月21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2008年先投入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之后几年继续做相应安排。同时,四川省境内多项基础建设项目相继上马。其中,成都2009年综合交通固定投资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90亿元,一系列重大铁路、公路等项目建设已经提上日程。长远来看,大量城市恢复建设将对工程机械产品构成长期而巨大的需求。当然值得警醒的是,企业在从灾区带回订单的同时,应该自觉严把质量关,优先做好售后服务等工作,把建设灾区当成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
新兴市场
出口将是2009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能否保持增长的决定因素。而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我国工程机械的海外市场将主要依靠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从中长期看,中东、东欧及拉美等地的区域规模都远大于中国市场。其中,拉美建筑市场规模相当于中国的4倍,中东和非洲是2.9倍,东欧则为2.4倍。只要对新兴市场开拓顺利,国内产品就有足够的增长空间。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工程机械的出口高速增长始于2004年,近5年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长。有机构预测,2008年我国工程机械总出口额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包括零部件),出口占工程机械全行业销售的比重也将超过50%。有乐观者预测,2009年全球新兴市场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将是2008年的78.7%左右,而中国整机产品出口的增速将保持在64.5%左右的水平,依然强劲。
海外扩张
国际化已成为诸多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长期的战略选择,从徐工、柳工、山推等老牌强企的逐步开拓,到三一和中联近两年的迅速扩张,或销售或建厂或收购,中国的民族品牌已经在国际工程机械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但从海外市场的销售来看,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地分布相当分散。2007年,作为主要出口地的10个国家共从中国进口了11.2亿美元的整机产品,却只占中国整机产品出口的19%。这说明,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海外市场还处在开拓阶段,极不稳定。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得以凸显,企业应该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三一继在美国、印度以及德国建立生产基地之后,2009年是否会再次出手?谁又会成为继中联之后下一个收购国际大牌工程机械厂商的中国企业,值得期待。当然,这样的扩张需要谨慎和果敢。毕竟行业现在正处于寒冬,冬天自然也不能做夏天的事情。